——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 黄晓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广西区委副主委黄晓娟多年来深耕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研究与教育工作领域,积极调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尤其重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围绕发挥民族文学经典作用助推红色文化传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黄晓娟。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经济时报:了解到您最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方向是“发挥民族文学经典的作用助推红色文化传承”,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领域?
黄晓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红色文化具有启迪心灵、汇聚人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2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培育红色传人、守护红色江山的重要责任和特殊使命。
文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民族文学经典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多侧面、多角度的民族发展进程,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历史风貌和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经典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深层的关联,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有助于全方位汇聚起建设新时代各民族作家的磅礴力量,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各民族和谐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一环。民族文学经典展示了各民族交流互动,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因此,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二、发挥民族文学经典的作用助推红色文化传承面临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从您的研究可以看到,通过民族文学经典传播中国文化形象,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域外传播,贯通红色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国际接受和认知意义重大。那么,在发挥民族文学经典作用助推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黄晓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民族文学经典文本细读与系统性、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二是民族文学经典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三是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四是民族文学经典在教学中的融入率不高;五是民族文学作家培养机制有待创新。
三、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民族文学经典红色文化传承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域外传播?
黄晓娟: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有效发挥民族文学经典红色文化传承作用。
第一,创新民族文学经典研究范式,凝聚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力量。一是拓宽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二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学理呈现。
第二,促进民族文学经典的跨媒介传播,大力彰显红色文化魅力。
第三,强化民族文学经典的资源整合,全面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建构完备的民族文学经典的资源档案。
第四,鼓励民族文学经典的教学融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者的主要文化载体。一是开展民族文学经典进校园活动,促进文学经典在大中小学校园推广传播,引进由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剧目进校园展演,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情感共鸣。二是构建民族文学经典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学经典“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作家创作的人民性美学追求和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对各民族人民身上体现的美好品质的深入了解。高校应借助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发挥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化的资源优势,挖掘、整合民族文学经典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基地。开设“民族文学经典作品选读”“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等课程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深入挖掘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将之融入到思政知识体系中,合理拓展深化教学内容。三是打造民族文学经典美育第二课堂。将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创编、演出民族文学经典课本剧,让学生从编、导、演中走近民族文学经典人物,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石。
第五,加强民族文学经典的作家培养,切实履行红色文化传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