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如期而至。讲座题为《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讲人赵学勇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国家社科基点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研究”首席专家。讲座照例由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阎浩岗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聆听。
赵学勇教授从延安文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文艺与新文学的大众化思潮、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范式的建构、延安文艺精神遗产及其当下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延安文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内在脉络,拓展延安文艺在新文学史上的历史继承与影响范围。第一,延安文艺正是对新文学经验充分吸收与反思的基础上,在战时特殊年代所进行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建构民族/国家文化(文学)的革命性实践,它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延安文艺不仅没有阻断五四的新文学传统,甚至是对五四启蒙新文学传统的继承,启蒙由五四时期的个人化、个性化转向群体性和阶级性。第二,延安文艺实现对新文学大众化运动的深化和实现,左联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延安时期真正转向实践。《讲话》后的解放区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大众真正成为了文学的主体,他们不仅成为了作品的主人公,他们深层的思想动机和鲜明的行为特征都得到了立体的呈现;他们的历史能动性和阶级主体性被意在确认和肯定,他们推动历史、改造历史的壮举得到了丰富的表现;同时大众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再现。第三,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文艺话语体系及实践方式规范着当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及走向。新中国文学由延安时期战时环境的区域化特征,上升为一种整体性的“国家文学”形态,并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中被赋予了建构历史的重任,在建构新的国家体制的同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文学领域的组织建构和思想的改造与整合。延安文艺运作的方式移植到了新中国的文艺领域后,实际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文学的方向性问题,即为什么人与如何为的问题。第四,延安文艺中民族精神塑造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文化关于精神家园重建的问题提供了样本。延安文艺的现代性实践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文化建设中如何化解与释放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相交织的矛盾与困惑提供了参照,为当代文化建设如何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引导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提供了范式。
赵学勇教授以明确的对话意识与开阔的学术视野为我们在中国新文学视野中打开看见延安文艺的另一扇窗户,他将区域性与时限性的延安文艺动态延伸为一条有迹可循、充满预见性与可能性的文学史脉络,这种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触类旁通的科研方法值得学习与效仿。